明明是油性肌,臉上卻開始甩皮,難道我是「內油外乾」膚質?不少人都相信保濕做得不夠才會皮膚乾燥,用了更多保濕產品又發現無補於事。台灣皮膚科林政賢醫師就指出,在很多情況下,保濕未必能解決問題!
皮膚有天然保濕層?
皮膚的皮脂腺分泌油脂,和汗腺排出的汗,兩者混合後在皮膚表面形成皮脂膜,有助面部保濕。而角質層的角質細胞內有天然保濕因子,與角質細胞間的脂質形成另一種保濕機制。而皮膚的天然保濕層就是由皮脂腺、汗腺和角質細胞形成的,而且它們都是獨立運作,互不影響。
內油外乾不存在?
林醫師指,皮膚分為油性、中性和乾性,如果面部不同位置有不同膚質,那就是混合性皮膚。在在皮膚科的教科書入面,沒有「內油外乾」這個字眼,皮膚不會因為乾燥而代償性出油。如果有皮膚出油又脫皮的情況,很大機會是皮膚出現問題,而不是保濕不足。
皮膚太油不是保濕就能控制
實際上,出油多或少大部分受天生體質影響,例如遺傳、性別、荷爾蒙等,也有環境、飲食、作息或壓力等外在因素,原因並不是「內油外乾」。而且皮脂腺獨立運作,就算保濕度高也可繼續分泌油脂,所以並不是多做保濕就能減少出油。至於宣稱可控油的產品,因為其成分有較強油脂吸附力,能快速吸收油脂,令人有控油的錯覺。如果真的出油嚴重,一般需要專業醫生幫助,以藥物、雷射等方式減少出油。
皮膚出油又脫皮 因過度清潔引起
林醫師表示,過度清潔可能會導致「內油外乾」。清潔力度較大的洗面奶,成分很可能破壞皮脂膜和保濕機制,令皮膚水分加速揮發,皮膚開始脫皮,油性皮膚為改善脫皮會繼續分泌油脂,試圖形成皮脂層,但很多人會覺得皮膚又出油,而反反覆覆洗臉,結果皮脂膜被反覆破壞,皮膚無法自我修補,脫皮更加嚴重,導致皮膚又油又脫皮。
林醫師建議,油性肌更應選擇清潔力度溫和的清潔用品,減少對皮膚的傷害,可依靠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改善脫皮的情況,而並非只著重保濕。而去角質的產品有機會令角質層剝離得太多,皮膚因缺水而脫皮,這種情況才應保濕,減低刺激性。有「致粉刺性(comedogenic)」或「致痘性(acnegenic)」成份的產品也應避免使用。
皮膚病同樣令皮膚又油又乾 應優先處理病症
另外,皮膚炎(如脂漏性或接觸性皮膚炎)和濕疹等皮膚病都會令表皮層和真皮層發炎,令角質層破損而產生脫皮。如果因發炎而造成的脫皮,應先治療皮膚病而非保濕。